
自残行为主要包括:割自己,撞自己,火烧自己,勒自己,让自己窒息,过量服药或擅自减药等。虽然有些自残的人可能有自杀倾向,但自残通常被用作管理困难情绪的一种方式,而不是企图自杀。然而,自残可能导致意外死亡。
可疑的迹象
作为父母,你可能会怀疑你的孩子在自残。如果你担心,请注意以下迹象: 不明原因的割伤、烧伤或瘀伤,孩子避免在他人面前游泳或换衣服,与朋友和家人疏远,情绪低落、对生活缺乏兴趣或抑郁,经常自责或表达挫败、无用、绝望或愤怒的感觉。
常见表现
- 个人方面:抑郁、焦虑、自卑、绝望、解决问题困难、冲动行为、睡眠失调、饮食失调、药物或酒精滥用;
- 家庭方面:父母关系困难、亲子关系困难、家庭成员滥用药物/酒精、不合理的期望、过度惩罚或限制、自残家族史、虐待、忽视;
- 社会方面:同伴关系困难、欺凌、同学冲突、师生冲突。
自残行为可能在表达什么
它是对极端情绪的宣泄,通过让身体获得疼痛的感觉,分散情绪体验,如痛苦、愤怒或沮丧等等。通过自残,试图重新控制情绪,通过惩罚自己或他人来引起他人的关心和认同。自残的背后也可能是自杀企图。所以自残行为是一个危险的信号,而且第一次出现后往往会反复出现。自残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伤害,包括永久性疤痕、对身体器官的长期影响等。它往往与特定领域的心理困难有关,例如抑郁、焦虑、饮食失调或吸毒和酗酒,可能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特别治疗。基于这些原因,对自残行为需要尽早干预。
发现孩子自残
有些孩子可能会告诉父母他们自残的事情;也有些不会,家长是从朋友、同学、老师或医生那里得知的。发现你的孩子自残可能会让家长非常沮丧、非常有压力。父母可能会有很多情绪,包括愤怒、悲伤、无助、羞耻或厌恶。出现这些强烈情绪是正常的,尝试理解并接受它们很重要,这样可以减少让事情恶化的可能性。尝试去了解和思考,自残行为可能是孩子在表达内心情绪的过程中遇到极大困难的表现。
谈论自残行为
家长先试着平复好自己的情绪,在一个放松的场合,不带指责和评判的跟孩子好好聊聊。询问他们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难,认真的谈论关于自杀和自残话题,让孩子了解到他们的感觉是真实的而且重要的。告诉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情况,你的支持和爱都不会改变。如果他们现在不想说话,鼓励他们尝试其他表达方式(如,信、短信、语音等)。问孩子是否愿意跟其他人聊聊(如,亲友、老师、心理咨询师、医生等),如果家长希望寻求专业帮助,告诉孩子你的这个想法,并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。从支持、帮助和发展的角度陪孩子一起思考寻求帮助的渠道和方法。尽量不让自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唯一焦点。提醒你的孩子他们的长处和能力,无论他们遇到什么困难,你都不认为他们是失败者。
自残的替代方法
自残是一种帮助孩子表达内心困难情绪的方式,所以陪着孩子学习更多表达情绪的替代方式,将会有帮助。这些包括分心、压力管理技巧和释放极端情绪的替代方法等。如,散步,体育运动,阅读,电视电影,动漫,绘画,写日记,照顾宠物,音乐,沐浴等。有时加入社交活动或运动团体可能有助于分散注意力。有些人发现推迟伤害自己可以减少或消除这种冲动。收好可能用于自残的物品(例如卷笔刀、刀具、药物等)也可能有助于延缓自残的冲动。
寻求专业帮助
如果你感觉以上“替代方法”收效甚微,仍然非常担心孩子会伤害自己,建议寻求专业帮助。联系当地的危机干预热线,精神卫生中心,医院或心理咨询机构,进行心理评估并制定支持和治疗计划。如果你的孩子表示不愿意接受帮助,你可以本人先联系这些机构,通过电话或网络获得科学有效的信息,从而一步步帮到孩子,包括,怎么说服孩子接受专业帮助。
获得亲友的支持
在告诉亲友你孩子的自残行为之前,慎重考虑要告诉谁,充分考虑孩子可能有的反应。尽量在孩子的隐私需求与安全照顾之间达到平衡。选择你信任的对象会很有帮助。很多父母表示这件事憋在心里很难受:它会增加父母和孩子的压力,也无法得到亲友的帮助和安慰。如果你很难找到合适的倾述对象,你可以考虑找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表达你的感受,包括讨论怎么跟亲友说你孩子自残的事情。
照顾好自己
父母有强烈的情绪是正常的,照顾孩子很重要,照顾好自己也很重要。孩子从自残中恢复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所以父母尽量给自己留出稳定的放松时间。警惕这些身体信号,例如胃痛、失眠或抑郁,它们可能在说你的压力过大。当你不开心的时候,给自己一些时间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比如和朋友出去玩、锻炼、旅行等。学会识别和接受自己的感受。把它们写下来或许会有帮助。为你的情绪找一个出口,比如和朋友、亲戚或治疗师交谈。你可能有时候变得易怒,请注意不要让你的孩子认为这是针对他们的。如果可能的话,给自己放个假,接受家人和朋友的帮助。
不要放弃
帮助孩子走出自残困境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,期间可能时常让你感到非常沮丧和挫败。然而,看起来他们要推开你的时候,往往是他们最需要你的时候。请记住,大多数年轻人迟早会停止自残行为。
翻译改编自:
‘Coping with self-harm: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Carers’, produced in association with:
-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of Oxford
- Young Minds
-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
- Royal College of Nursing
-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